新闻中心

Beclear | 疫情期间,工作、学习两不误!

作者: 来源: 日期:2020-6-10 9:59:31 人气:56

防疫当前,贝可莱公司同事们工作、学习两不误,昨日公司领导分享文章《疫情灾难下的9大思维谬误》,通过学习“9大思维谬误”同事们都受益匪浅,以下分享两位同事的学习心得。


《疫情灾难下的9大思维谬误》

学习分享 01


文章的开始良叔说: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与认知,是的,我们对一件事情认知的高低决定了我们对这件事情的思考维度,从而决定了这件事情的最后的结果或者效果的好坏,但是认知这东西很难去量化,它的范围高到可以上九天揽月,低到可以下五洋捉鳖,在这个范围内我们每个人的认知的相差实际上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我觉得真正影响事情结果的完美性的应该是认知+表达方式的结合,因此我对良叔的部分见解有所不认同,感觉有些以偏概全的意思。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信使谬误:作者是在借信使谬误来抨击有关部门的有关领导的不作为,没有重视正确合理的建议,但实际上政府对事件的处理也是有流程的,也需要层层上报以避免造成其他方面的影响,比如民众的恐慌甚至因恐慌造成的极端行为,这些都是高层需要考虑而基层或许考虑不到的地方,至于香蕉跟呕吐物我认为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也没准烂掉的香蕉可以让人联想到呕吐物,或者那本来就是被人呕吐出来的香蕉。

过度补偿:作者表达的是关于疫情我们既要使用合理的手段,也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这个想法是对的,可是疫情当前我们当务之急要做的用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去遏制它的蔓延,或许过度的使用消毒水会带来副作用,但是还是要先救急,后求稳,我曾经因为腿疼咨询过一个大夫,大夫给开了一种药,还是挺管用的,但是就是吃完药伴随着有头晕的现象,可是大夫的回答是:这种药对于你的腿疼还是有效的,至于头晕我可以再给你推荐一个减缓头晕的药,现在想想也不是没有道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长期看肯定是不行的,但是对于突发性时间还是很有效的。

行动谬误:主要还是对疫情或事件不够重视,结果造成的悲剧,其实跟酒驾是一个道理,这种事情不能用概率去计算,这本来就是一个没事就是没事有事就是大事的事,因为疏忽造成的损失看起来是因为粗心,实则对事件缺少详细的计划和部署造成的,这是病,得治。

英雄谬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真的被英雄感动了,“逆行者”三个字我觉得是对英雄最形象的诠释,风霜雪雨博激流,历尽苦难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这不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信仰么!

控制谬误:是考验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公司,一个国家,对突发事件的掌控能力,要把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说白了就是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如何做到,只有平时多练兵关键时刻才能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框架谬误:也就是框架协议的意思,指的就是对问题换一种描述方式,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某公司年终的时候老板给各分公司的领导开会,说今年效益不好年终奖就不发了,让几位领导分别告知自己分公司的员工,A领导给员工说:今年效益不好年终奖不发了,结果得到的是大家一片谩骂;B领导说:今年公司效益不好,年终奖不发了公司还要裁人,我争取咱们都不被裁掉,结果员工都很感激领导;C领导说:公司今年效益不好,年终奖不发了而且还得裁人,奇怪的是会后领导收到了好多员工的私下红包并表示希望自己不被裁掉的愿望。但是针对这次疫情好多医学方面的专家,比如香港微生物学家管轶,在疫情初期曾发表所谓悲观的言论,但实际言辞的不恰当不能代表本人心里就不真诚,结果证实管轶的言论还是很靠谱的,因此我认为还是不要过于评论那些一直在战斗的人们说话用词对不对,合不合适,重要的是不仅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英雄,但起码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尽自己的所能为这个社会,为我们的团队,为我们身边的人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关怀,哪怕发一点点亮光,那么这个世界都将会是阳光普照。

我想要努力做一棵向日葵。

                                                                                            赵 利

                                                                                        2020年2月24日

微信图片_20200610100004.jpg

                                                                                               销售经理:赵 利


《疫情灾难下的9大思维谬误》

学习分享 02


仔细看了好几遍“9大思维谬误”,从中得到的体会和感想一遍比一遍深刻。在看的过程中我习惯性的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点滴进行对照,进一步自我反思。以下是我的感想。

信使的谬误就是只喜欢好消息,不喜欢坏消息,甚至不惜将传递坏消息的人除掉。喜欢听顺耳的言辞,不管是实至名归的肯定赞美,还是阿谀奉承的吹捧奉迎,这也是古往今来大多数人屡见不鲜会犯的错误。报喜不报忧,原本就是一种自欺欺人行为,忧患不会因为不上报而自己灭亡、销声匿迹,反而会因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改进和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快速的发酵和扩散,最终组织或者团体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应对隐瞒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在日常工作中,我不管是作为汇报人还是汇报的对象,都应该以此为戒。作为下属,只汇报好消息不汇报坏消息,从行为来讲是一种欺骗,从结果来看是扩大问题的帮凶;作为基层领导,如果只喜欢听好听的,对提出不好消息的人加以鞭笞,久而久之,就得不到全面而又真实的信息,就会失去对事物真实的判断和把握了,其结果就难以做出科学合理、正确高效的决策和方案,更别说能够防患于未然了。

过度补偿的谬误,最典型的思想就是越多越好,多多益善。日常生活工作中,类似这种的想法随处可见,比如买个配件,宁可多买几个回去放着也不能不够用,有备无患嘛,然而实际上很多时候就是放着放着就报废了。还有过剩的产能,生产的时候想着多做点,多备点,省的以后再次的折腾,其实存的时间长了,表面开始污损了,其中很大一部分就会因为污损而不能使用,最后只能选择报废。等等据如此类现象层出不穷,这就需要科学合理分析,到底控制在一个什么范围内以及频率多少合适等,只有准确的计算出这些数据,才能更加精确的控制度和量,才能将有限的投入发挥更大的价值。

行动的谬误就是不管方向对于错,首先要动起来,生怕没动或者动迟了被惩罚一样,盲目的去执行或者行动。什么叫以静制动,后发限制,其实就是先要找准了方向,看准了目标,再全力以赴去出击,这样才能一击即中。方向一旦错了,动的越快离目标就会越远,所造成的损失就会越大,因为目标错了,前期所有的投入可能全部报废,后期修正错误还需要更大的投入。

文章中所谈到的思维谬误,其实也是人性的弱点,一边看一边像照镜子一样审视自己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自我认识,自我了解,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汪华强

                                                                                             2020年2月24日


微信图片_20200610100009.jpg
                                                                                                   生产经理:汪华强
贝可莱以振兴民族环保产业为己任,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将不断创新,缔造精品,以回报客户的信任与支持!